Tel:+86-535-6956768 Email:jackyw@fs-food.com

“镉大米”重现 凸显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之难

2020-05-08 507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民政府官网日前发布通知,公开销毁99.425吨不合格大米。本次销毁的不合格大米存在着霉烂变质、保质期超期、重金属超标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问题。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其中重金属超标案13起,主要是镉超标,没收大米77350公斤,查处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涉及生产企业7家。
  经溯源,该批“镉大米”来自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镉污染,受害者不光是人类,还有土地。据报道,“镉大米”的形成通常不是人为添加,往往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污染,比如农药化肥超标或者企业排污,进而导致土壤中的镉元素超标。“镉大米”重现,再次引起人们警惕,禁止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修复前耕种,加快对受污染土地的修复与整治为当务之急。

长期摄入镉或可引发“痛痛病”
  镉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威胁公共健康的十种化学物质之一,镉及镉化合物对人体的致癌性已被广泛证实。镉主要在人体肝、肾积累,镉让人中毒的最通常路径是造成肾小管等脏器损伤,导致肾功能不全,并使人体骨骼代谢受阻,继而引发骨骼病变。人体中的镉均来自外界。来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工作场所出现职业镉暴露;另一种是通过土壤、水、空气、食物等外在环境途径接触,即环境镉暴露。前者仅为一般职业病范畴,后者则事关公众的身体健康。
  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顾中一表示,“镉大米”再次重现,很大原因是对镉大米危害认识不足、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够。
  “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它一般通过废水排入环境中,再由灌溉进入食物。镉大米的出现和环境有关,若长期食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尤其婴幼儿的身体比较娇嫩,当体内的重金属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是比较危险的。”顾中一称。
  “镉超标或可引起‘痛痛病’,但目前在国内,大面积的‘痛痛病’的报道是没有的。”顾中一表示,早在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根据相关研究,主要是由于水稻重金属镉中毒引起的,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日积月累,导致骨软化、骨质松脆及肾衰竭。镉暴露人群中出现慢性轻度及重度镉中毒现象最为严重。
  2017年发布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稻谷、糙米、大米中的镉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2毫克。此前我国的膳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摄入镉平均量是15.3微克/千克,低于安全线。“虽说日常通过食物获取的镉含量不高,但如果天天食用镉超标的大米,其风险还是不可控的。”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表示,“一般来说,大米中发现镉的存在,不可能是通过‘添加’而成,而是大米的种植区域镉污染严重所致。”不仅是大米,蔬菜、贝类、皮皮虾等都曾出现过镉超标的现象。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个瓷器活
  据报道,“镉大米”的形成,通常不是人为添加,往往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污染,比如农药化肥超标或者企业排污,进而导致土壤的镉元素超标。为此,有关专家指出,釜底抽薪之举应是禁止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修复前耕种,同时加快对受污染土地的修复与整治。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其实是个瓷器活。首先,污染粮食仅需要微量的镉,而修复土壤则需要很长时间。有专家表示,治理受污染农田和祛除镉大米阴霾,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事情。以0.2毫克/千克为标准来计算,大米(1000公斤计)一次带走的镉也只有200毫克,和每亩地高达4500毫克以上的镉含量相比,带走的量极为有限。一位日本学者曾经利用日本各地的污染土壤进行渗透性试验,进行土壤镉收支平衡计算。他发现,即使用镉含量很低的灌溉水进行水稻栽培,如果要净化土壤,需要的时间也在百年以上。
  2016年,我国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在耕地土壤污染详查和监测基础上,将耕地环境质量划分为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三个类别,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在《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了原农业部对全国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严格管控类农田将不再生产粮食,而对于安全利用类的农田可以通过一些农艺措施来降低粮食中的镉含量。分类管理和措施到位将大大提高对于粮食的镉安全的保证,大米的镉风险将大大降低。
  统计显示,2007年至今,我国仅工业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就增长了8倍,项目数量增长36倍,国家累计投入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达219亿元。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订单总额为62.9亿元,2017年达到240亿元,大幅增长281.56%,毫无疑问,行业已经迈入高速发展轨道。
  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为42.09亿元,2017年达到151.45亿元,涨幅高达259.98%,有行业专家乐观表示,到2020年,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达到超10万亿的规模,远超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1.7万亿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4.6万亿。
  仍需要正视的问题是,我国土壤修复产业产值不足环保总产值的2%,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土壤修复产业发展面临要素支撑能力不强、配套基础条件薄弱和环境监管基础能力不足等问题,还需要尽快破题。有专家表示,土壤重金属污染事关国民健康,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技术和资金的投入。
 
强化源头治理  管好生产排污
  有关专家指出,“镉大米”重现的一个不容忽视问题便是源头的把控。监管的端口理应前移,强化源头把关,至少要对相关的大米生产企业,加大抽检抽查的力度。同时,以严格的执法惩戒,倒逼企业自律,提高销售“镉大米”的违法成本。
  另一方面,考虑到“镉大米”的源头往往是土壤污染,在强化对大米生产销售的全流程监督检测的同时,对土壤污染同样得有针对性的治理手段。
  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超标,说到底主要还是企业生产排污所致,这同样对应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监管责任。所以大米生产企业要管,排污企业同样要抓。不能用透支环境的方式来换取GDP,最后再将污染的代价转移给“镉大米”的消费地区。
  食品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尤其大米还是基本的口粮,食用镉超标大米的危害不会立即出现,而是会有很长的潜伏期。鉴于这种隐蔽性,更得强化源头治理,特别是对于污染重灾区,从水稻种植到大米的加工,把好粮食安全质量关,避免“镉大米”再现江湖。 

      

      来源:中国食品报